華人崇尚儒家思想,大部分人對於「吾日三省吾身」、「知錯能改善莫大焉」這些概念必定不陌生,其目的在於敦促我們「成為更好的自己」;但就我諮商工作的實務觀察所知,實則不然!通常當我們過度費力在檢討自己的疏失或懊悔自己的錯誤時,並不會帶來更積極的行動力,反而更容易陷入情緒困擾,而更難以有效率投入行動。
真正能讓我們成為「更好的自己」,不是在反覆糾錯過程中,不斷內耗與削弱我們的自信與行動力,而是透過「好好地傾聽自己」,才有辦法不斷地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「決定」,並朝著自己真正想要的「目標」,持續地付諸「行動」,如此便能夠越來越成為自己所認定「更好的自己」。
若想要「好好地傾聽自己」,以下有五個重要的原則可以把握:
負面情緒常被視為一種困擾,大部分的人都恨不得除之而後快。事實上,所謂的負面情緒,並非是來「找麻煩」的,而是在提供我們訊息;例如:焦慮可能是在提醒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,悲傷則是指向我們失去了重要事物。將情緒視為線索而非仇敵,能幫助我們透過情緒找到問題的根源、發現自己最真實的樣貌。傾聽自己,不是去批評或抗拒這些情緒,而是需要停下來問自己:「我為什麼會有這個感覺?這個感覺想告訴我什麼?」學會把情緒當作內在的導航,才能在情緒的指引下,越來越靠近所謂「更真實的自己」。
身體其實是我們最誠實的夥伴,能反映出許多潛藏於意識之外的感受與內在需求。即使我們的思考內容可能受到潛意識的防衛機轉影響,身體卻常常表露自我最真實的訊息;例如:當肩膀緊繃或胃部不適時,可能意味著壓力或焦慮正在影響我們。透過傾聽身體的感受,我們能更全面地了解當下的自己,並從中尋求平衡。我們日常生活中太容易因為忙、累或是習慣壓抑自己,而忽略這些身體的訊號,唯有放慢腳步,去感受身體的反應,我們才能察覺真正的感受與需求,甚至在還沒被語言清楚表達前,就已經先理解自己。
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在失敗中虛心檢討並揪出錯誤;這樣的思維習慣固然有其價值,但有時也會變成一種限制。當我們表現不符期待或常規時,常只是急著評價對或錯、好或壞,卻往往忽略了去探究自己「何以明知不可為卻仍為之」,背後更深層的動機或需求,便阻止不了自己重蹈覆輒;例如:當面對自己的疏失時,停留在「這是不對的、不應該的」的判斷,並無法保證「自己絕不再犯」,反而是透過跳脫評價的自我探問:「我到底怎麼了?我發生了甚麼事?怎麼我會這樣做?」我們才能挖掘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與需求,並從中尋求具體的改善方向。
專注於現在,是傾聽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。「過去的錯誤」與「未來的不確定性」,很容易讓我們陷入懊悔、焦慮等情緒,而這些情緒也會容易抓住我們的注意力,讓我們與當下的自我失去連結,自然也就無從做出更有利的正確決定;學會回到當下,感受現在的需求與情感,才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了解當下自我的狀態。若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,必然得要以現在的自己作為「改變的起點」,才能在當下與自己建立連結,帶領自己朝向自我真正想要的目標前進。
傾聽自己,不是為了停留在「覺察」,而是為了讓「覺察」成為改變的開始;傾聽自己不是最終「目標」,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「起點」。每一次傾聽,應伴隨著行動,將理解內心的洞察付諸實踐;例如:當感受到自己因壓力過大而緊繃,可以安排一些休息時間來緩解;當意識到內心渴望更充實的生活,可以嘗試探索新的興趣與挑戰。行動的結果能幫助我們不斷邁向「更好的自己」。
「成為更好的自己」並不意味著成為「一個完美的人」,更不是追求「他人眼中更好的我」,而是在好好傾聽自己之後,學會接受與理解自己,並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向前邁進。
這趟自我追尋的旅程,從來不是奔赴一個預設好的目的地,而是透過一次次地傾聽自己,逐漸看見內心真實的需求,並以此為基礎啟動改變,讓我們一步步走向那個自己真心滿意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