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陪伴在悲傷中的自己?

面對親人、所愛之人的離世,喪親者若身陷悲傷情緒之中久久難以平復,可以怎麼陪伴悲傷中的自己?怎樣的悲傷表現是正常?悲傷持續多久才算是正常呢?

許玉玲
諮商心理師/如是心理諮商所所長

面對親人、所愛之人的離世,喪親者若身陷悲傷情緒之中久久難以平復,可以怎麼陪伴悲傷中的自己?怎樣的悲傷表現是正常?悲傷持續多久才算是正常呢?

22年前,把我推進心理諮商專業的一股力量,就是我當時遭遇了弟弟的車禍意外過世,所引發的悲傷。當時在處理完弟弟的後事之後,我離開工作岡位超過3個月,看著家人們陸續回到工作岡位上;唯獨我,仍然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與弟弟共有的回憶、仍然每日時不時無法控制地流淚,這樣的我實在沒有信心,能夠若無其事地回到步調快速的媒體業工作,於是我選擇了躲到台北補習街用全職考生的身分,避開所有認識的人,過著一邊念書一邊放任悲傷的日子。

此刻,再度回首那失去弟弟的悲傷情緒,我真的不知道哪時候算是悲傷的終點?直到前幾日,與人聊起與我弟共同經歷的921大地震回憶,我心仍忍不住揪了一下、此時此刻寫到這段文字時,眼淚仍然濕了眼眶。我其實滿確定的是,這因失去弟弟而生的悲傷情緒,應該是會持續跟著我一輩子。

如果喪親的悲傷,並不會隨著時間消失,還有可能跟隨我們一輩子,那每當悲傷湧上時,喪親者該如何陪伴悲傷中的自己?

#認識與尊重自己悲傷的獨特性

喪親之痛,不只會因為每個人與逝者關係的親疏遠近之別,更會因每個人的性格、習慣不同,而在悲傷反應上有明顯的個別差異;因此身陷悲傷中的人,無須與身旁的他人去做比較,能接納自己悲傷最真實的樣貌,不對自身的悲傷加以批判或排斥,將會是療癒悲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

#為自己的悲傷爭取最大的復原空間(包括物理與心理時空)

面對負面情緒最好的方式,便是「順勢而為—接受它且不強制改變它」,對待悲傷情緒亦如此!唯有接受自己的悲傷,並且不勉強自己要隱匿悲傷,或是加快速度從悲傷裡「振作」;用自己最不費力的方式去經歷失落,才能省下力氣去療癒悲傷,正如同快沒電的手機,需要切換成「省電模式」般,維持必要但不用電力全開的運作模式,在現實尚可維持最低限度運作的前提下,給予自己表現悲傷的權利。

#將悲傷與逝者連結並賦予新的意義

仔細探究悲傷的源頭,乃來自於失落一段重要的關係,由不捨與思念逝者而生的情緒,究其本質其實與「愛」存在高度的相關性;因此當悲傷情緒湧上,即象徵著這段關係的意義在喪親者的心底尚未消失,嚴格說來,這段關係也從未真正失落,此外更意味著喪親者對逝者的愛仍在。

至於怎樣的悲傷表現或是悲傷持續多久才算正常?

正常與否的指標,往往不是旁人能夠客觀評斷,主要是由喪親者自己主觀判斷困擾的程度:當悲傷的程度已經嚴重干擾現實生活運作,或是喪親者強烈排斥自己的悲傷情緒,此困擾的程度或是持續的時間,已令喪親者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,這時恐怕就需要向外尋求專業的協助(例如悲傷輔導治療團體或是個別心理諮商)。